5月20日,美国参议院通过了《国外公司问责法案》,被指专门针对中概股的审计问题。简单说,就是以后中国的公司想去美国上市,估计难了。尽管该法案还未成为正式的法律,尚待在众议院获得通过,并需要特朗普总统签署,但市场已经吵翻天了。
中概股现在美国遇冷,应该说是瑞幸咖啡的后遗症,详见《瑞幸自爆,炸醒了全世界》。4月2日瑞幸自曝财务造假,当日瑞幸股价暴跌超8成。以瑞幸为导火索,跟谁学、爱奇艺和好未来接连遭遇海外机构做空。

4月23日,美国官方喊话,不要买中概股。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主席杰伊·克莱顿接受采访时直接表示,因为信息披露的问题,投资者近期在调整仓位时,不要将资金投入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股票。
5月19日,纳斯达克向美国证交会(SEC)提交了上市规则修订方案,强化了对中概股的监管。新规首次对IPO的规模进行限制,要求“限制性市场”企业的IPO募资额达到2500万美元以上,或至少达到上市后市值的四分之一。据统计,目前准备赴美IPO的22家中国公司中,有13家企业的IPO募资规模预计不达2500万美元。
海外投资者带上“有色眼镜”的情况下,即使是优质的中概股可能也将面临被“错杀”的风险,估值承压。从近期走势来看,中概股整体走势也要比纳斯达克指数弱了很多。
过去30年,中国是世界上增长最快且体量巨大的经济体。深耕中国的企业到国际金融市场上市,意味着巨大的资本增值空间,对于全球投资者都有难以拒绝的吸引力。然而,A股上市有盈利要求,对很多互联网早期公司不太友好。港股不喜欢中小股,给小盘股估值较低,互联网早期公司也不喜欢去港股。所以美股,特别是纳斯达克对这些企业的IPO融资,采用相对灵活的财务制度和监管原则,就成为国内很多互联网公司上市的首选。
时至今日,美国股票市场形成了相当规模的“中概股”板块,这也巩固了纽约金融中心全球“老大”的位置,让伦敦、日本、新加坡等金融中心望尘莫及。剔除主要上市地为香港的10只中概股ADR,目前在美上市中概股共237只,市值1.11万亿美元。上市地以纳斯达克为主(164只),之后是纽交所(66只)、美国交易所(7只)。

若真的中国公司进行“一刀切”,将严重影响纳斯达克的利润情况。纳斯达克高管近年来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欢迎中国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如果大量中概股离开美国,美国自身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也会受到动摇。这些中概股,在国际市场上是香饽饽,伦敦、巴黎、法兰克福,甚至东京等金融市场都盯着呢,美国要是错过了,就等着中概股霸气地说一句:现在你对我爱理不理,以后我让你高攀不起吧。
美国不会把自己的路堵死。事实上,有关审计从严的论调一直都有,这个议案的内容,早就激烈讨论一年多了。但是,中概股的IPO并没有停,SEC也照样给中国公司放行。
对于本次议案提出的外国公司审计问题,也并非首次在美国法规中出现,美国法律有相关“豁免”条例,且执行已久。退一步讲,即使该议案最终通过了众议员和总统签字,完成落地成为法案,并且美国证监会在执行时也摒弃“豁免”条例,从严执行,那么,在美上市公司只需要换成注册地在美国的审计机构,就可符合中美两国的法律规定,继续在美上市。

据悉,从去年开始,已经有很多中概股在进行IPO时,聘请的都是美国注册地的审计机构,不存在审计底稿问题。显然,这是有备而来。毕竟,美国的规则更简单,也更灵活,而且那里的资本市场流动性更好。
绝大多数中概股都采用VIE架构,如果中概股考虑回归的话:

预计未来随着中概股回归,港交所将成为最大受益者。尽管这次的中概股风波,对已经上市的大型中概股,影响不大,但对这些公司来说,不缺少知名度,二次上市估值也不会低,还能分散风险,是不错的选择。2019年底阿里巴巴在港二次上市的成功案例,也为其他中概股的回归提供了信心。目前,中概股回归热已然兴起。

而且,恒生指数公司公布,纳入同股不同权公司及第二上市公司至恒生指数及恒生中国企业指数选股范畴,对此90%以上人士支持。届时,小米、美团、阿里有望纳入恒指,这也进一步刺激了港交所的吸引力和中概股回归。

随着更多高增长企业有资格被纳入恒指,将提升恒指估值,并成为升级重拾长期牛市的催化剂。那么,恒指将由传统经济标签转变为中国或亚太区的纳斯达克,让我们一起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