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元是一种超越国界的货币,你知道它是如何定值的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回顾历史上影响欧元汇率的三大汇率制度安排。
最早在1972年,欧共体6个成员国和丹麦、爱尔兰以及英国为创建一个单一货币区间进行了初步尝试,各国货币汇率对内波动幅度为上下各1.125%,对美元汇率上下各浮动2.25%,即“蛇形浮动机制”。
不过,蛇形浮动并无任何约束力,各国进出体系的次数高达18次。
此外,由于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宏观政策存在差距 ,各国汇率平价变动至少31次。
1979年3月13日,欧共体正式建立欧洲汇率机制取代蛇形浮动机制。当时欧共体9个成员国根据各自国民生产总值及其在欧共体内部的贸易占比来分配货币所占比例,组成一篮子货币欧洲货币单位,又称埃居。此后,因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相继加入,成员国货币权重进行了三次调整。各国货币与埃居定出一个中心汇率,上下各浮动2.25%,英镑则对埃居上下各浮动6%。
1991年12月10日,《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决定将欧共体改称为欧洲联盟,简称欧盟。1995年12月15日,欧盟决定将欧洲单一货币命名为“欧元”,并在1996年12月确定欧元将在1999年1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
1998年12月31日布鲁塞尔时间11:30,欧盟各国央行以电话会议的方式,提供本国货币与美元的汇率,从而最终确定埃居兑美元的官方汇率为1.18。
1999年1月1日,埃居按照1:1自动转换为欧元。
对欧盟内非欧元区成员国,欧元实行“欧洲第二汇率机制”,即欧元与非欧元区的欧盟成员国的货币汇率保持波动幅度15%以内。
对欧盟外的国家,欧元实行单一的浮动汇率制度,并由市场决定,受欧央行货币政策、欧元区经济、短期投机活动及突发事件等因素共同推动。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报告,2019年4月,欧元兑美元日交易量占全球外汇市场的24%,是最受投资者青睐的一种货币对,加上其走势较为平稳,更适合外汇新手投资者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