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美股的IPO市场,疯得跟1990年代末互联网泡沫一样。IPO数据研究机构Dealogic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美股市场上已有430宗IPO交易,为200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募资规模已经超过1600亿美元,远超1999年互联网泡沫时期所创的年度最高融资纪录1070亿美元。在这场IPO热潮背后,也会是危险的泡沫吗?

相信大家还记得股神巴菲特在9月的时候打新美国软件公司Snowflake,详见《巴菲特“破戒”打新,一夜赚8亿美元》。该股上市首日受到热烈的追捧,股价大涨112%,让人咋舌。而这并不是特例。
截至12月初,今年美股IPO的首日回报率平均为41%,在过去40年中仅次于1999(71.2%)和2000年(56.3%),排在第三位。而且,市场的狂热在年尾被推向高潮:

按募资额计算,这三宗是史上最大的10宗美国科技股IPO之一,募资额都在33亿美元以上,足以说明今年科技股IPO的火爆程度。这些公司股票的共同特点,就是都属于“新经济”,在公司成立短短几年或者十几年之后,市值轻松超越了同类行业中的百年老店。

2020年,新股为什么受到热捧,这可能存在两大原因:

市场情绪高涨,美股不断走高,又推动更多公司寻求上市,其中SPAC(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特殊目的并购公司,也被称作空白支票公司)大行其道。不同于传统IPO程序和借壳上市,SPAC是一种特殊目的收购方式,在IPO后,并购一家尚未上市的实业公司,助其曲线上市。有数据统计,今年美股约一半IPO增量来自于这种没有实际业务的空壳公司。
交易所在这样的“商机”下,也为公司上市提供了更多便利,纽交所、纳斯达克交易所双双在今年8月下旬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允许公司通过直接上市筹集资金的提议。直接上市,和我们平时所说的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差不多的道理,绕过了IPO所需的承销商,公司直接向市场出售由内部人士、员工和投资者持有的股份。9月30日,硅谷大数据分析公司Palantir和企业管理软件公司Asana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在纽交所上市。

根据彭博追踪的数据显示,今年200多家在美上市的新股当中,有大约八成公司都还没开始赚钱,处于烧钱阶段。
今年IPO公司的估值水平,用市销率来计算的话,中位数在23.9倍左右。也就是说平均来讲,公司的股价为其过去12个月销售额的23.9倍,仅次于2000年科技泡沫破裂前夕的疯狂估值水平50倍。注意,是销售额,而非盈利的23.9倍。
用市销率代替市盈率为一些科技企业估值,本身已经考虑到这些公司连年亏损,根本没有盈利可言,可以说是这些亏损企业的“遮羞布”。但更为夸张的是,有些IPO的公司,别说盈利了,连销售额都没有。比如有三家电动汽车公司在今年IPO。Hyliion的销售额为可以忽略不计的100万美元,其市值则高达24.2亿美元,照此计算其市销率为24200倍。Fisker和Lordstown的市值分别高达41.1亿和34.2亿美元,而他们的营收则基本为零,因此市销率为无限大。对于这样的公司来说,连市销率都无用武之地了。

此外,就像上面提及的一样,今年IPO活动很大一部分是由SPAC推动的。SPAC的本质是“把你的钱给我,相信我,我会用它做一些有用的事情,”但谁也不知道SPAC做了什么,说白了就是一种投机。就像金融投机巨鳄索罗斯,打一枪换一炮,不可能长期在一个市场经营的。这样说,或许能让大家更直观地察觉到这样异常火爆的IPO背后的危险。
知名经济学家大卫·罗森博格认为,眼前的美股的IPO热潮就如同“沙滩上的城堡”,缺乏强劲的基本面支撑,股市中的泡沫随时都可能破灭。不过,正所谓天时地利人和,2021年上半年,美股IPO市场或许会陷入“彻彻底底的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