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经济学家不建议上班族炒股#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榜,引起投资者热议。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是这样说的:


网友们看热闹不嫌事大,马上开始调侃:

逼得管清友隔天不得不出来回应:


当然,也有不少真心想学习的同学,就管清友的话进行了灵魂拷问:

我觉得,这所有的问题,其实都围绕着赚钱来展开的。上班是为了赚钱,炒股是为了赚钱,要专业知识为了赚钱,未来投资还是为了赚钱。以赚钱为中心点,我从两大底层逻辑出发来讲投资这个事。

刚过去的东京奥运会,我想很多人都会感慨,全红婵是天生要吃这碗饭的人。这话说起来,感觉和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那么简单,但谁也不能忽略,全红婵为此付出过的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再回到赚钱这件事上,不管什么工种,我觉得大致都可以分为脑力工作者和体力工作者两类。然而,这两类工作者要去做投资的话,却是应该按照风险承受能力来划分的。很多公司,在投资者进入之前,都会例行做一个类似风险适当性评估之类的调查。从投资者的收入、开支、存款和经验等入手,看投资者客观上能承受多大的风险,主观上又能承受多大的风险。举个栗子,投资者A月净收入(刨除支出后)是1万,存款50万,但是却连1%的损失都不能接受,这类投资者大概就只能买点收益低的货基之类了,期货这些高风险的就别想了。

理财产品金字塔
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就能初步选定自己适合哪一种类型的投资。当然,风险承受能力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个人财富和经验的积累,个人风险承受能力也会相应得到提高。

适合做某个投资,并不意味着做这个投资就能赚钱。那么,怎样才能赚钱呢?我觉得管清友概括得已经很全了。


投资赚钱这件事,严肃点,别调侃。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当巴菲特的投资者也不是好的投资者。想当巴菲特,现在就开始行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