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造吗?有时候1天其实并没有24小时。根据科学家的记录,最近地球的自转速度频频加快:
6月29日,一天的时间比标准24小时(86400秒)缩短了多达1.59毫秒,是人类有记录以来最短的一天。
7月26日,一天少了1.5毫秒,打破了2020年7月19日比24小时短1.47毫秒的记录。

为什么会差几毫秒?我们是否需要在意这几毫秒?今天,HYCM就带各位来看看几毫秒引起的有关“闰秒”的争议。

我们常说,一天有24小时,是指“世界时”(UT,Universal Time),基于地球自转的天文测量而得出。因为地球自转速率并非完全均匀,受到潮汐摩擦、地球半径胀缩、地球物质分布不均匀、板块运动等影响,世界时秒长会有微小变化。
于是,1967年,第十三届国际计量委员会决定使用“原子时”(AT,Atomic Time),时间计量标准由天文学的宏观领域过渡到了物理学的微观领域。原子时采用量子现象测量时间,是一种绝对计时系统,它不受类似于潮汐摩擦等外界因素的影响,更为稳定而精准,它规定一天的时间是86 400秒。
随着时间推移,一个世界下的两个时间之间的差异会越来越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972年,国际地球自转服务组织(IERS)提出了“协调世界时”(UTC,Universal Time Coordinated),以原子时秒长为基础,在时刻上尽量接近世界时。
快速了解协调世界时
☟
协调世界时规定,每当地球自转变化引起的时间误差积累到与原子钟相差接近1秒(超过0.9秒)时,国际地球自转服务组织(IERS)会统一在格林尼治时间(GMT)6月30日或者12月31日的最后一瞬间将“协调世界时”拨快或拨慢1秒,使两者重新协调一致。增加(或减少)的那1秒,就是“不存在的时间”,也被称为“闰秒”(或负闰秒)。
1972年以来,闰秒已经出现过27次,上一次是2017年1月1日7时59分60秒。当“正闰秒”发生时,一分钟将有61秒——23:59:60。

对普通人来说,无论多1秒还是少1秒,直观感觉不大,对生活也不会有什么影响。到了闰秒这一天,我们的手机时间来自通信基站,会自动调整。
但是,这微不足道的“1秒”对很多行业足以带来很大影响。
在航天领域,1秒足够让飞船飞出将近8千米的路程。
在全球定位系统中,如果贸然引入闰秒,会中断定位、导航、授时的连续性。尤其是导航卫星,因为信号以光速传播,每秒可达30万公里,再乘以毫秒级别的时间,这会造成导航卫星出现很大的定位误差。
在电信领域,多出1秒或者少了1秒,接收器和传输器的频率就会不相符,导致数据流失,传输网络中断、控制系统紊乱,甚至数据库系统故障、崩溃。
在金融领域,一些资本产品变动的时间单位介于秒和毫秒之间,一旦时间出现误差,即便是短短1秒,都会影响交易的正常进行。
在计算机相关领域,计算机系统和程序按每分钟60秒设定,当闰秒发生时中央处理器可能因系统的不断询问而死机,并产生一系列糟糕的连锁反应。
历史上,闰秒曾多次给网络平台造成故障。比如, 2012年,社交网站Reddit因为闰秒而遭遇一次大规模停机,用户在30到40分钟内无法访问此网站,工程师不得不重启服务器。开源社区Mozilla、社交平台LinkedIn、美国商户点评网站Yelp和机票预订供应商Amadeus也都遇到过类似情况。

闰秒的问题不解决,科技公司很难放下心中大石,因为任何依靠计时器或调度器的软件都将受到毁灭性影响。
2011年,谷歌(HYCM代码CFD_GOOG)曾提出“闰秒弥补(leap smear)”方案——调整系统内部的网络时间协议(NTP)服务器,每次更新时增加几毫秒,弥补闰秒多出来的那一秒钟,以保证服务器能够正常运行。
不过,Meta(HYCM代码CFD_FB)认为,这一方案只适用于解决“正闰秒”出现的情况,但不适用于“负闰秒”。Meta认为,如果取消闰秒,不再继续调整时间,未来1000年内可能不会再出现类似问题。
7月25日,谷歌、微软、Meta和亚马逊四大科技巨头呼吁废除闰秒,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 NIST ) 与国际计量局 ( BIPM )也投出了赞成票。
闰秒,真的会成为历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