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北溪天然气管道连环炸之后,莫斯科时间10月8日06:07,克里米亚大桥又发生一起令全球震惊的连环爆炸。
克里米亚大桥公路桥上,一辆小车追上一辆大货柜车,并行一段距离后发生爆炸,接着货柜车爆炸。高耸的火焰直接点燃了与公路桥并行的铁路桥上一辆行驶的货运列车的七节油罐。公路桥部分路段受损,此次事件造成3人死亡。

一座桥被炸,为何会引发这样高的舆论关注呢?

克里米亚大桥,因横跨刻赤海峡又称刻赤海峡大桥,是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大桥一端连着俄罗斯克拉斯诺达尔斯克边疆区塔曼半岛,另一端通往克里米亚半岛的刻赤市,是连接克里米亚地区和俄罗斯大陆的唯一陆路通道。
克里米亚大桥全长19公里,其中跨海部分7.5公里,是欧洲最长的桥梁。此桥双向共四车道,水面以上35米,可以通行船只。日通行能力为4万辆汽车、47对列车,列车年载货量可达1300万吨,年载客量1400万人次。工程造价37亿美元、约228亿卢布。
这是俄罗斯的一个“世纪工程”,大桥的建设,从提出设想到建设完成,过程曲折,时间超过了100年:
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就曾提议建桥,没想到赶上一战爆发。
上世纪30年代,时任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又提出建桥,结果也是无果而终。
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曾经在刻赤海峡上修了索道,还开始动工修建公路和铁路桥,但后来因为匆忙撤退,不仅摧毁了索道,还炸毁了已经完工的部分。
到了上世纪40年代,苏联又两次要建桥,但也没有完成。
直到2010年之后,大桥的建设历程又有了明显的进展。当时乌克兰的总统亚努科维奇和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签署了一项协议,要修桥,但2014年克里米亚公投之后,这事儿又凉了。
2014年,俄罗斯重新规划修建这座桥梁。由俄罗斯商人阿尔卡季·罗滕贝格的企业承建,于2015年3月动工。2018年5月,公路桥竣工,2019年12月23日,克里米亚大桥的铁路正式开通。
克里米亚位于乌克兰南部,黑海北部。历史上有一种说法,谁控制了克里米亚,那么谁就控制了黑海。

在克里米亚大桥建成之前,克里米亚和俄罗斯的塔曼半岛之间的联系,就只能依靠水路,两边的陆地交通要绕行约200千米左右。有了克里米亚大桥,俄罗斯可以自由直通克里米亚腹地,不仅减轻了克里米亚在地理和经济上的孤立状态,便利了克里米亚同俄本土之间的人员和经济联系,还有利于俄方进行军事人员装备的调度,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冲突。
克里米亚大桥对俄罗斯具有高度象征意义,也是俄军在克里米亚及俄方所控制的乌克兰南部其他地区的重要补给通道。据悉,俄军约75%的补给是通过克里米亚提供的。同时,克里米亚大桥就像是“俄罗斯的手指扼住了亚速海的咽喉”,对于乌克兰经济等方面的影响不容小觑。乌克兰重工业区、贸易区都在亚速海沿岸,每年有超过80%的贸易商品是通过刻赤海峡进入黑海。

和北溪管道连环炸一样,克里米亚大桥爆炸也是扑朔迷离。相关调查正在进行中,目前尚无某一方宣布对事件负责。
要使这样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桥坍塌,需要大量的炸药和出色的设计。

克里米亚大桥的两端都有x光检测设备,是一种叫做ST6035的全车扫描系统,从2018年以来一直都对往来车辆实施检查,所以引爆材料之类的黑索金是不能与炸药混装的。这就要将引爆材料与爆炸材料分开置于两辆车上,当这两辆车结合后就成了一颗巨型炸弹,足够摧毁公路桥。

爆炸时机选择得很准确,发生在火车与货柜车会车的瞬间,而且货柜车爆炸的地方与铁路不但有很大的高低落差,而且还有很宽的横向距离,这不但要时间、时机把握得好,还需要计算出它的爆炸能量与当时风向、风力。这显然有充分的情报支持和事前准备。
这一次的袭击发生在公路桥上,且是引桥而不是主桥,重要性与运送俄军物资的铁路桥无法相提并论。其次,货柜车里面装载的不是民用油料,而是固体爆炸物,火焰没有持续燃烧,且被大风快速吹散。油罐车爆炸程度并不强烈,列车员都能安全撤出。看起来,这是一次自杀性袭击,更像是极端组织的手法,因为这些组织能力和资源所限。
尽管乌克兰一直就有袭击和炸毁大桥的声音,爆炸事件发生后,乌克兰也有一些非官方的消息表示是乌克兰做的,但如果是如上方推测的这种不人道的袭击手段,并不符合乌克兰的背景。这些年,我们见识过西方对恐怖组织的态度,乌克兰敢这么做,就会引起西方的质疑,没有西方的援助,乌克兰在俄乌对抗中根本毫无招架之力。
究竟是人为,还是真的安全事故,也只能等待最后调查结果了。

对俄罗斯而言,克里米亚大桥爆炸,会一定程度影响后勤保障和兵力运输,但还有海运、轮渡来补给,对战场局势和力量对比的影响有限。不过,这可能打击俄罗斯军队的士气,并扩大俄罗斯内部分歧。
俄罗斯后续的反击,还需要看调查后对此次事件的定性。如果是安全事故,则暴露出内部的管理存在重大漏洞。如果是乌方所为,俄方可能进行空袭,对基辅的乌国家行政中枢进行打击;除此之外,轰炸发电厂、桥梁等民用设施也是反击方向。俄乌冲突可能是一场长期持久战,但在美国和俄罗斯进行了战略沟通后,核战争的可能性在降低。
然而,更可怕的是,近期北溪海底管道被破坏,克里米亚大桥又起火,连续两次对关键基础设施的破坏,标志着俄乌冲突正在外溢到其他领域,并出现泛化和极化的趋势。事件发展到这步田地,可以说为欧洲、为欧亚大陆、为全世界都蒙上了可怕的阴影。
潘多拉魔盒,或许就此彻底打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