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美国银行业的危机,可能不是一般的严重。
从3月16日下午开始,20多家美国区域银行机构负责人乘坐私人飞机降落在奥马哈。他们此行的目的,都是去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找巴菲特讨教救市之法。

3月19日,有知情人士透露,在过去一周,美国总统拜登团队已开始多次向巴菲特“求救”,讨论巴菲特可能以某种方式投资美国地区银行业。
巴菲特有什么能耐,让这么多大佬在生死存亡之刻寻求帮助呢?巴菲特又是否会出手力挽狂澜呢?

提起巴菲特,大家都会想到“股神”。这说明巴菲特很会赚钱,是对巴菲特投资能力的一种肯定。然而,仅仅会赚钱还不足以让巴菲特累积声誉,否则华尔街那么多会赚钱的资本家,为何得到的只是“秃鹰”这样的称号呢?
我们知道,巴菲特很多投资都是在投资标的出现巨大困境的时候,作为“白衣骑士”参与的。比如,1992年所罗门由于虚假报价有破产清算的风险,管理层因为巴菲特的声誉邀请其临时出任董事长。在巨大的诱惑面前,巴菲特没有暗戳戳蒙混过关,而是坚持公开处理,最终所罗门起死回生。当然,巴菲特入局也获得了优惠的价格和条件,名利双收。
这是一个正向循环。随着声誉越来越大,在危机中的企业甚至愿意 “贱卖”部分资产给巴菲特,来换取巴菲特的帮助,又为巴菲特赢得更多的声誉。
现在,从硅谷银行破产来看美国此次银行业危机,导火索是美国激进加息导致很多持有国债的银行出现巨额浮亏。然而,实质上,是信心问题。这时候,就需要有一个具备公信力的人站出来,挽救美国人跟全世界投资者的信任。
巴菲特就是现在大家心目中最好的人选。

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巴菲特想当“白衣骑士”,首先得手中有粮。长期以来,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都持有大量现金储备,截至2022年12月,这一数字为1286亿美元。超过千亿美元现金储备的公司,全世界也找不出几家,数得上名号的差不多也就苹果、谷歌和微软了。

光有钱肯定不行,还得比别人赚钱的“嗅觉”更灵敏。巴菲特有个外号,叫做“奥马哈先知”。这次,巴菲特完美躲过了美国的银行业危机,就可见一斑。
巴菲特一直对银行股情有独钟。巴菲特曾是全球最大两家银行的最大股东,包括富国银行和美国银行,并拥有高盛的股份。然而,去年第四季度开始,巴菲特就清仓式的减持了手中的银行股,首先清仓了持有30多年的富国银行;然后减持了持仓16年的美国合众银行91.42%的股票(2006年Q4首次持有),目前持股数量仅剩667万股,占组合权重仅为0.1%;接着减持了纽约梅隆银行60%的股票(2010年Q3首次持有),持仓数量降至2507万股。
各大银行估计肠子都悔青了,为什么那时候不相信巴菲特的嗅觉,早早做好应对呢?(当然,没出事之前,谁都不愿意承认自己马上要出事,否则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追悔莫及。)

确认过眼神,巴菲特就是市场的MR. RIGHT。然而,能救是一回事,巴菲特愿不愿救又是一回事了。巴菲特既然看重声誉,那他就不会牺牲伯克希尔的利益去图自己的虚名,即使是救,肯定也不能做赔本的买卖。
我们来回顾一下2008年次贷危机中,巴菲特是如何做的呢?
2008年3月,贝尔斯登、雷曼兄弟和房地美绷不住了,开始到处要钱,其中就曾求救于巴菲特,但巴菲特回绝了。
3月, 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以2.4亿美元低价收购。
7月,美联储和财政部宣布救助两大房贷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
9月,美国政府宣布接管“两房”;雷曼兄弟宣布申请破产保护;美国银行宣布将以440亿美元收购美林;美国政府出资最高850亿美元救助美国国际集团(AIG);美联储批准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转为银行控股公司的请求,华尔街投行退出历史舞台。华盛顿互惠银行被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查封、接管,成为美国有史以来倒闭的最大规模银行。
几乎所有的公司都遭遇了资金短缺的情况,大家都陷入了恐慌之中。雷都爆完了,巴菲特终于以一个救世主的身份登场:
9月下旬,巴菲特以10%的年股息率购买了50亿美元高盛优先股;并以115美元/股的价格收购高盛价值50亿美元的高盛股票的认证股权,当时该股股价为125美元/股。当高盛赎回优先股时,巴菲特获得的股利和赎回溢价约21.4亿美元。而且巴菲特最终不花一分钱,得到高盛当时价值14亿美元的股票。
10月,巴菲特同意以10%的年股息率购买30亿美元通用电气优先股,并有权在随后的5年任何时候以22.25美元每股的价格购买价值30亿美元的通用电气普通股股票。在通用的投资上,巴菲特的总获利达到了13亿美元。
哦,对了,巴菲特当时还在纽约时报撰文《我在买美国股票》,力挺股市,提振市场信心。

按照2008年的经验,也许,巴菲特会动手,但不会是现在。用巴菲特的话,所有人都恐惧的时候,才是他贪婪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