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7日,美国众议院以415票支持0票反对的结果,突然给我国换掉了“发展中国家”的“证书”,重新颁了个“发达国家”的“证书”。
这个“证书”好不好?美国能发吗?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那些事。

被列为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待遇上会有很大的不同。
总的来说,发展中国家享受的优惠待遇更多。
比如,WTO框架下发展中国家享有的特殊待遇包括:
又比如,发展中国家可以获得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机构的低息贷款、资金支持和技术转让等优惠条件。
发达国家承担的国际责任和义务更多。比如承担更多的维和行动和人道主义干预,参与更多的多边机制和区域合作,在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中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等等。
看起来,发达国家好像很吃亏,但有多大能耐,才能干多大事不是?这是对国家发展到相当高水平的一种认可,站在高处的好处不用说大家都明白。

发达国家又被称为“已开发国家”、“先进国家”,通常指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较高,人民生活水平较高的国家。
发展中国家也称作开发中国家、欠发达国家,指经济、技术、人民生活水平程度较低的国家,与发达国家相对。
目前世界上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来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是发达国家,不同国际组织的划分各有不同。

联合国系统内没有指定“发达”和“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既定惯例。“发达”和“发展中”等名称是为了统计方便,并不一定表示对特定国家或地区在发展过程中所达到的阶段的判断。
基于以美元计算的人均国民总收入 (GNI) 的三年平均估计值。纳入门槛为$1,018或以下;脱离门槛是 $1,222 或以上。
人力资产指数 (HAI),纳入和脱离的门槛分别为 60 分或以下和 66 分或以上。
经济和环境脆弱性指数。纳入和脱离的门槛分别为 36 或以上和 32 或以下。
最近一次审查是2021年2月,共有 46 个经济体被列入最不发达国家名单。

为了更好地评价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联合国引入了人类发展指数(HDI)评价方式,从长寿和健康的生活、知识渊博和体面的生活水平三个维度,量化为一个介于0和1之间的标准化数字,这个数字越接近1,发达程度就越高。

在2021年纳入统计的191个国家和地区中,HDI>0.8为极高人类发展指数,有66个;0.7<HDI<0.8属于高人类发展指数,有49个;0.55<HDI<0.7属于中等人类发展指数,有44个;HDI<0.55属于低人类发展指数,有32个。
世界HDI的平均值为0.732,有96个国家超过平均值。2022年中国HDI为0.768,世界排名第79位,属于高人类发展指数。

世界银行将世界经济体按照收入水平分类,即低收入国家、中低收入国家、中高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分类每年7月1日更新,人均 GNI以美元 (USD) 表示。
2022年,世行的高收入国家的标准是人均GNI超过1.3万美元,中国属于中高收入国家。

需要注意的是,人均GNI阈值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

自2003年以来,低收入国家的数量几乎减半,从66个减少到2019年的31个。高收入国家的数量为80个,高于 1990 年代的不到50个。

不过,这一划分法因无法全面、综合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的综合发展程度,会造成文莱、卡塔尔比英、法、德还“发达”的错觉,因此广受争议,并未得到普遍认同。

世贸组织WTO没有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定义。成员自己宣布他们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但是,其他成员可以对成员利用发展中国家可用条款的决定提出异议。
世贸组织承认联合国列出的最不发达国家 (LDC)。目前联合国名单上有46个最不发达国家,其中35个为世贸组织成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世界分为三大类,依据的因素包括人均收入、商品和服务出口多样化以及进一步融入全球金融体系等。
根据IMF公布的《财政监测》(Fiscal Monitor)注释,低收入发展中国家(LIDC)是指人均收入水平低于一定门槛的国家(根据世界银行的Atlas方法,截至2016年为2700美元),结构特征符合有限发展和结构转型,外部金融联系不够紧密,无法被视为新兴市场经济体。

最新的数据显示,被IMF列为发达经济体的有39个,新兴市场和中等收入经济体96个,低收入发展中国家有59个。
综上,一个经济体是“发达”还是“发展中”,自己说了不算,某个其它的经济体说了也不算,而是需要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