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美国第16大银行硅谷银行被关闭。
3月12日,美国第29大银行签名银行被关闭。
那时就有研究显示,美国还有186家银行存在“暴雷”风险,其中首当其冲的是全美排名14的第一共和银行。

苦苦支撑了一个多月,第一共和银行终于熬不下去了。当地时间5月1号,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金融保护和创新局宣布关闭美国第一共和银行,由银行业监管机构美国联邦保险公司(FDIC)接管。
这会是美国新一轮银行危机的开始,还是3月这次银行风波的终结呢?

第一共和银行(First Republic Bank)创办于1985年,总部设在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创办之时,该银行只有不到 10 名同事和一间办公室,估值为 880 万美元,是美国约 14,000 家银行中规模最小的银行之一。
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第一共和银行经历被收购和转手后,于2010年底重新成为上市企业,主打“高净值人士”理财服务,为富人提供低息贷款。2022年底,银行总资产2126亿美元,在全美排名14位,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资产规模(AUM)2712亿美元。另外,银行拥有连续36年盈利的记录,不良贷款核销比率是全美前50家银行的1/10。
这样一个银行界“优等生”,怎么会沦落到最后活不下去的地步呢?
主要问题出在银行的“高净值”客户上。截至2022年底,第一共和银行100万美元以上的高净值客户数量为138,000个家庭,占全美的比例为4.45%。这就意味着,该银行大部分客户存款都超过了FDIC保险存款上限25万美元。
另外,第一共和银行的投资组合倾向于低利率抵押贷款,而随着美联储不断加息,不断上升的市场利率让其可能蒙受了高额的浮亏。截至去年年底,该行的持有至到期类证券的账面亏损约为48亿美元。此外,其房地产抵押贷款的公允价值比账面价值低约190亿美元。
第一共和银行的情况和硅谷银行十分相似。硅谷银行出事后,第一共和银行的客户是瑟瑟发抖,拼了命想往外跑,从而引发了严重的挤兑潮。国际评级机构纷纷落井下石,标普、惠誉、穆迪均下调其信用评级至“垃圾级”。3月16日美股尾盘,摩根大通、花旗等美国11家大型银行向第一共和银行注入300亿美元流动性,试图恢复信心。
接下来两周,瑞信被收购,德银动荡,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第一共和银行也积极“自救”,包括计划出售低收益资产,包括向高端客户提供的低息抵押贷款,并宣布计划裁员四分之一,总计约7200名员工。
就在市场都以为,这场银行风波将逐渐褪去之际,4月24日,第一共和银行发布的财报显示,储户一季度提走逾1000亿美元存款。这意味着,信心并没有得到恢复。第一共和银行股价开始暴跌,截至5月1日停牌,市值剩下不到10亿美元。而2021年的最高市值达398亿美元。


4月27日,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向各家银行征求了意向,包括了解这些银行建议的报价以及对第一共和银行存款保险金的预估成本。几家大型美国银行赶在截止日期4月30日结束前递交最终报价,包括摩根大通、PNC金融服务集团、公民金融集团公司等,竞标程序拖到当天深夜。
值得一提的是,摩根大通银行目前是美国少数几家“占据”超过10%的全国性存款的巨型银行之一。根据美国法规,该行原本已没有资格收购另一家银行。摩根大通银行是摩根大通公司旗下的全国性商业银行。
不过,为了拯救第一共和银行,美国给摩根大通破例了。因为摩根大通是唯一提出以“最干净”方式将第一共和整体从FDIC手中拿走的竞标者。其他竞标者提议分拆第一共和 ,或者进行复杂的财务安排来为1000亿美元抵押贷款提供资金。
5月1日美股开盘前,摩根大通正式接手美国第一共和银行。据悉,摩根大通将向FDIC支付106亿美元,用于收购第一共和银行绝大部分资产,包括约1730亿美元的贷款和约300亿美元的证券,承担约920亿美元的存款。此外,摩根大通将偿还来自美国大型银行的250亿美元存款,并豁免第一共和银行应偿还摩根大通的50亿美元存款(也就是3月时11家大型银行提供救助的300亿美元)。
作为交易的一部分,第一共和银行在8个州的 84 个办事处,将作为摩根大通银行全国协会的分支机构重新开放,原第一共和银行客户业务不受影响。
在银行风波暂停一段时间后,第一共和银行再次暴雷,表明美国银行危机远没有结束。只要美联储加息不停,压在美国中小银行头上的大石仍难以真正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