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六大行又下调存款利率了,调整范围为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中的整存整取产品!
调整后是这样的:
至此,国有大行人民币存款挂牌利率,已经全部降至 2.5% 及以下,执行利率上限也正式告别 3% 的时代!
这是自2022年以来国有大行的第四次降息:

这一次下调存款利率,可谓是360度无死角:
根据以往经验,六大行集体下调利率后,中小行将陆续跟进,这意味着,一场全面的降息潮已经来临了。那么,为什么银行会如此频繁地调降存款利率?未来存款利率还会有进一步下行空间吗?

大家都知道,银行赚钱的方式是“低存高贷”,即低利息吸收存款,高利息去放贷,然后银行赚取存贷款之间的利息差。
可是,因为这几年疫情,收入下降甚至中断,楼市低迷,老百姓不敢消费,更不敢接触高风险的投资,保守倾向加剧,比以前更爱存款了。2022年,银行的存款量暴涨17.84万亿,相当于2021年的接近2倍。2023年仅是第一季度,存款增量就增加了近10万亿,相当于2021年一年的存款量。

另一方面,老百姓更不爱借钱了。4月,我国住户贷款整体减少了2411亿,其中短期贷款减少1255亿,中长期贷款减少1156亿。这比去年2月和4月疫情最严重的时候跌得都多,大概率是史无前例的新低了。

不借钱也就算了,提前还房贷的人还越来越多了,甚至排队还房贷的要等半年之久。
对银行来说,资产端就是贷款,负债端就是存款。去年以来,贷款利率一降再降,其中占了大头的房贷利率更是低到了极限。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国已有超过40个城市将首套房贷利率调整至4%以下,比LPR还低。

上文我们提到,2022年以来,银行已经多次下调了存款利率。不过,从上市银行的财报来看,银行存款平均成本率不降反升。

一般来说,银行的息差要在3%以上才算比较正常。可是现在,各大银行的息差都在不断收窄。根据2023年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指标情况表,一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74%,较去年四季度的1.91%继续下探。

为了稳定息差,银行只能选择降低存款利率。此次降息之后,工行大约可以减少年利息支出260多亿元。如果全国银行都按照此次六大行的幅度降息,那一年大概可以省下利息支出2500亿元。

2020年以来银行贷款利率已下行超过2017年的低点,而存款利率2020年基本持平,仍高于2017年水平约40个基点;其中约15个基点为存款定期化的影响,25个基点为存款利率上行导致。因此,此次下调存款利率后,未来1至2年存款平均利率仍有约20-25个基点的进一步降息空间,回到2017年水平。
不过,存款利率跟普通老百姓关系更加直接,存款利率的变动首先考虑物价,一般来说,存款基准利率一般不低于 CPI。考虑存款利率目前已经处于较低水平,以及随着宏观经济恢复、融资需求上升,未来存款利率下降的空间相对有限。

对于LPR,存款利率下调并不一定导致LPR下调。此轮存款降息旨在降低银行负债成本,是补跌,而不是引导,因此MLF下调必要性不高。但考虑到LPR形成机制为“MLF+加点”,加点取决于资金成本、市场供求、风险溢价等,因此不排除银行负债成本下调带动LPR单边下调5-10bp。

从企业和消费者的角度来讲,降息对经济有刺激作用,是利好企业的利润和业绩的。然而,实体经济扩张需要消费复苏,也需要信心复苏,这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从实体经济传导至股市,也要等到股市有赚钱效应,资金才会愿意入市。
从流动性来讲,降息之后,资金会从银行存款里跑出来,去寻求更高收益的地方,其中一个选择可能是股市,但股市并非唯一的选择。因此,股市走向并非单一因素决定的。
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市场无风险利率下降应该是大势所趋。老百姓很难“躺赚”,但也不用“躺平”。通过平衡风险和收益,学会综合进行资产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