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在刚刚过去的一轮加息周期里,之所以加息,是因为联储认为美国已经实现充分就业,经济增长也表现强劲,且有潜在的通胀走高风险。
“唯有爆发一次危机,才可解决,靠工具只是拖延时间罢了!”
对于呼之欲出的新一轮的全球降息狂潮,或许这是最通透的解释。
进入2019年以来,全球加入降息阵营的央行已多达14家:马来西亚、新西兰、澳大利亚、印度、俄罗斯、埃及、吉尔吉斯斯坦、格鲁吉亚、乌克兰,都榜上有名。
欧央行下一步的降息也几乎没有太大悬念,尤其是在现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获得欧央行行长的提名后,欧央行可能会进一步宽松。就连一向都很独立的美联储,看着小伙伴们都降息了,也释放出越来越明确的降息信号。7月10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国会证词,更是让降息板上钉钉。

王炸,这次是出定了吗?

在本周三的国会听证会上,美联主席储鲍威尔传递出了清晰的信号。鲍威尔在听证会用3个小时时间解释,为什么会在“美国经济最伟大的时期”降息。

鲍威尔表示,自6月政策会议以来,围绕贸易紧张局势和全球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继续”对美国经济前景构成压力。暗示降息,而且降息是因为外部环境,而不是美国本身陷入衰退。
同时鲍威尔也强调了美联储的独立性,当有议员提问:如果你今天或明天接到总统的解雇电话,你会怎么做?鲍威尔说:法律明确给了我四年任期,我打算任满它。
不过最近的数据表现确实抢眼,交易员内心还真是有点小忐忑,如果可以向鲍威尔提问,应该是这样的:

现在可以确定,政策预期并没有改变,降息依然是必要的。
目前普遍预期仍是7月将降息25个基点。

不过市场还有些担忧,美联储会不会在“非季月”的7月开始降息?历史上有先例吗?
近几十年美联储的降息周期,开始的时间点分别为:
1984年9月20日、1989年6月6日、1995年7月6日、1998年9月29日、2001年1月3日、2007年9月18日。
在1995年和2001年,美联储确实在“非季月”开启了降息周期。
1995年降息周期主要是应对墨西哥危机,属于预防性降息,而2001年开启的降息周期是美国就业数据持续下滑,进入衰退阶段,属于衰退性降息。
无论是预防性降息(1995年)还是衰退性降息(2001年),“非季月”降息在历史已有先例,可见7月降息的可能性并不受是否为 “季月”的影响,但这次美联储降息,理由是什么呢?

可能大家会好奇,美联储在去年还在加息,今年刚过半年又转向了市场预期的“降息周期”,到底是因为什么?
这就得理解下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通常一个国家央行的货币政策,有几个主要目标:

美联储在刚刚过去的一轮加息周期里,之所以加息,是因为联储认为美国已经实现充分就业,经济增长也表现强劲,且有潜在的通胀走高风险,因此需要通过提高利率来抑制这种风险。
而本轮即将开启的降息周期,显然不是衰退性降息。因为从数据上看,美国没有明显的衰退迹象。基本面数据,包括劳动力市场,消费和投资领域,都还算稳定。
另外从鲍威尔表态也可以看出这一点:“特别是,一些主要外国经济体的经济势头放缓,而这种疲软可能会影响美国经济。此外,一些政策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包括贸易问题,联邦债务上限和英国退欧”。
因此本轮降息周期,应当属于预防性降息。
但央行在管理经济的这个角色,无论如何都会面临“左右为难”的尴尬困境。央行的政策,本质上也是“试错”和平衡的结果。

首先,降息最直接的影响,是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有助于风险资产价格的企稳甚至反弹。此外,全球金融市场,因贸易问题和经济基本面放缓,导致的不稳定性担忧,将得到对冲。
通常来说,降息将对资产价格形成支撑。但如果经济基本面进入衰退甚至危及模式,风险资产会依然继续遭到抛售。目前来看,全球经济正处在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扩张周期的末端,但尚未进入下一轮的衰退周期。
因此,当下降息,对风险资产是有明显的支撑作用的。最典型的代表,是美股在美联储立场转变之后的反弹。
昨天,美国股市标普500指数和道琼斯指数双双创历史最高收盘位。标普500指数(HYCM代码US500mmyy)连续第三天上扬,盘中短暂突破3,000点;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HYCM代码US30mmyy)上涨0.8%,报27088.08点。
可以预见,本次降息潮开启的又是一场资本市场的狂欢。